【编者按】
2019年8月12日上午,德标牙科技术协会与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共同举办“德标牙科技术学院西安分院”成立暨揭牌仪式。这一事件标志着德标牙科体系与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的合作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标志着德标牙科体系对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成长为西北区域中心充满信心。在这个重要时刻,对德标牙科技术协会和其中国区域负责人孙志成博士15年的发展和工作历程做以简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德标牙科体系在中国取得成功、做出贡献的内在因素。本文的作者为孙志成博士,文中的小标题由编者加注。
【本文作者,孙志成博士简介】
【“德标”的诞生】
“德标”是德国牙科技术协会投资机构ZIAG的国内商标。从名字可以看出,是“德国标准”的意思,可是这个名字又是怎样从德国牙科技术协会翻译成的呢?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
2004年底,带着满满的德国的承诺和对中国牙科市场的期待,我回到了国内。可是,到了国内,一切的美好就化为了无有。
那个时候的牙科市场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时期。回头来看,国内很多的牙科连锁机构,都是在2000-2005年间快速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坚持使用“ZIAG”这个名字,虽然几乎没有中国人能够正确的拼出来这个发音。
抱着一个伟大梦想回国的我,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从技工厂到诊所,从生产到教学,从黑龙江到深圳,把整个中国转了一遍。最终调查的结果,却连自己也无法接受。那个时候的国内牙科市场,几乎有8个等级的水平,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城乡差异、技术代差……客观地讲,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比较典型的技术过剩、市场未开发的状态,没有一个可以给德国技术容身的地方。
2007年底,情绪低落的我和一个律师朋友谈到了未来。我给他说,我看不到未来,德国的今天虽然是中国的未来,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过程要多久,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等的到?我不想玩了。
我的律师朋友说: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也是一个机遇,人生有几次能够将一个市场看的如此的清晰,能够用“上帝”的视角来审视整个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你是幸运的!
也是那次的长夜畅谈,叫我真正的下定了决心,坚定了做下去的目标,同时也想给看不起中国的德国技术人员一个震惊的理由。那个时候,我亲手开除了两个德国籍技术员工,震惊了整个德国董事会。
在翻看研究了三年的市场调查笔记后,我给ZIAG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德标”,也定了企业口号“同一标准,同样出色”。我要将德国技术体系的标准完全复制到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专业人士从中受益!
【“德标”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个技术标准的复制,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幸好我有经济学和哲学分析的优势,整整三个月,最终将德国标准复制计划做一个分步计划:
技术流程化;
培养体系“双元制”化培养;
从娃娃抓起;
完成“教学”+“生产”+“临床”+“培训”的闭环建设;
将看不见的标准浓缩在设备或工具的操作上……
三个月的时间,没日没夜地计划、书写,再计划、再书写,最终形成了《德标牙科技术操作手册》;开始了建立“德标”技术体系的征程……
【德标牙科体系的产教融合之路】
所有的创业,都要有个疯狂的想法。当我把计划书拿给朋友看的时候,很多人都被惊呆了,没有一个人说不好,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参与。那时候我是国家发改委下面一个企业家俱乐部的会员,我找了很多的人,却没有回信,因为要干的事情太大,收益回报的时间也太长。到了2008年初,我决定拿出自己的钱,自己先做一下试试!
2008年,德标全额投资的教学体系代替了只是培训合作学校老师的模式。主要的举措包括:德标体系成立了教师培训中心;德标合作学校学生都标配了颌架;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硬性统一成“双元制模式”,由此开启了教学标准统一的进程。
2011年,教学标准化后的3年,德标义齿加工中心筹建。技术流程、管理流程、市场管理等逐步开始建立,德标生产了数字扫描仪、数控机床、3D打印机,在加工流程和设备上向“标准化”靠拢。不过设备研发投入巨大,最终在2015年,德标放弃了数字化加工设备的开发投入,全力转入生产技术标准化,临床配合标准化。
2016年,德标将自己整理多年的临床和技工的整体流程,输出到培训市场,德标有了"个性化全口"培训项目。2017年,德标有了“颌重建修复”培训;2018年有了“自制隐形矫正”技术培训;2019年开始有“诊所定位”、“大单话术”等管理和销售课程……
在没有完整销售体系的情况下,德标走了一条技术路线,《德标再治疗中心》开始进入市场。立本通理,是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过去不知道何时能够达到德国牙科技术水平,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德标年轻的技术人员,都是从90后开始培养,他们一定能够实现。
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是食物;有了食物就可能壮大;
封建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人口;有了人就能有规模;
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是工业;有了机器就有了效率;
后资本主义的动力是智慧;有了创新就有机会;
德标体系已经用了15年的时间,走通了整个模式,剩下的就是复制阶段。当德标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能够开始进入到向下复制阶段的时候,整个的体系就一定能够发展壮大!
摘自《德标体系发展解析》